AI科普(第三期):具身智能灵巧操作技术等级分类:从L0到L5的技术演进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指将人工智能与物理实体相结合,使智能体能够通过感知、决策和与环境的交互来执行任务。当前具身智能的核心体现之一便是灵巧操作(Dexterous Manipulation),即机器人以接近人类的灵活性和精度来操作物体的能力。这一能力被视为机器人从自动化工具迈向通用智能体的关键,也是当前具身智能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期望机器人能走出工厂的固定环境,进入家庭、医疗、服务等非结构化场景,承担更复杂多样的任务。然而,要实现这一愿景,机器人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感知与运动控制能力,以应对未知环境和多变任务带来的挑战。

灵巧操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在结构化环境中,简单的夹爪足以完成拾取与放置等重复性任务,但在非结构化、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多指灵巧手则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例如,在家庭环境中,机器人需要处理各种形状、重量和质地的物品,并执行如开门、倒水、使用工具等精细动作,这些都远超传统夹爪的能力范围。因此,发展灵巧操作技术对于拓展具身智能的应用边界、实现真正的人机协作和自主服务具有战略意义。
为了系统地评估和指导灵巧操作技术的发展,本文将基于一个从L0到L5的六级分类框架,详细阐述每一等级的技术特征、实现方式及其背后的演进逻辑。
L0 固定重复抓取:强调机器人重复运动精度L0级代表机器人操作的初级阶段,其核心是固定重复抓取。在这一级别,机器人被设计用于执行预先编程的、高度重复的抓取动作,对环境变化几乎没有适应能力。这一阶段的机器人通常采用简单的夹爪或吸盘作为末端执行器,通过精确的轨迹规划和控制来重复完成相同的抓取任务。其强调的重点在于重复运动的精度:即每次抓取和放置动作都必须与预设轨迹高度一致,以确保在流水线式作业中的可靠性。
技术特征: L0级机器人往往在受控的工业环境中工作,其操作对象和环境相对固定。因此,系统设计侧重于定位精度和重复稳定性。例如,通过高精度的伺服电机和闭环控制,机器人能够以毫米级的精度重复抓取工件。在这一阶段,感知系统相对简单,可能仅依赖限位开关或固定的传感器来确认抓取位置,而不需要复杂的环境感知。
典型应用: 这一等级的机器人广泛用于制造业的装配线、物料搬运和包装等场景。在这些场景下,任务流程高度标准化,机器人只需不断重复相同的动作即可。例如,在电子装配线上,机器人可以日复一日地拾取并放置电子元件,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每次动作的精确性和一致性,而非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局限与挑战: L0级机器人的局限性在于缺乏灵活性。由于没有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它无法处理物体位置变化、形状差异或意外干扰。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如工件位置偏移),机器人可能无法完成任务,需要人工干预重新校准。此外,这种机器人对非结构化环境的适应性几乎为零,无法胜任家庭或服务等需要应对多样性的场景。
技术演进: 尽管L0级看似基础,但其高精度重复运动为后续更高级别的操作奠定了基础。例如,通过在L0阶段积累的运动控制经验,工程师可以开发出更稳定的控制算法,这些算法在引入感知和自主决策后,将用于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因此,L0级可以视为灵巧操作技术的起点,其强调的运动精度是后续所有级别都必须保证的底线。

L1 视觉定位抓取:强调视觉定位精度L1级引入了视觉定位,使机器人能够基于视觉信息来抓取目标物体,标志着从完全依赖预编程向基于感知的自主操作迈出了第一步。在这一级别,机器人配备摄像头等视觉传感器,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并据此调整抓取动作。其强调的重点在于视觉定位的精度:即视觉系统必须能够准确地识别目标并确定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以便机械手或夹爪能够正确地接近并抓取物体。
技术特征: L1级机器人通常采用视觉伺服(Visual Servoing)技术,将视觉反馈融入控制回路,实现对目标的实时跟踪和定位。这涉及目标检测、物体识别、位姿估计等视觉算法,以及将视觉信息转换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运动的控制策略。例如,机器人可能利用视觉识别特定物体,然后通过图像处理计算其三维坐标,再引导机械臂移动到该位置进行抓取。在这一过程中,视觉系统的精度和鲁棒性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定位误差都可能导致抓取失败。
典型应用: L1级机器人开始走出纯粹的工业流水线,进入半结构化环境。例如,在物流仓库中,机器人可以利用视觉系统在杂乱的货箱中识别并抓取特定物品;在实验室环境中,机器人可以基于视觉定位抓取实验器材。这些场景中,目标物体可能并非每次都出现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因此机器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L1级的适应仍局限于定位层面,即机器人能找到目标并抓取,但对抓取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如物体滑动、姿态变化)处理能力有限。
局限与挑战: L1级机器人的局限性在于对环境的感知仍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视觉。这意味着在光照变化、遮挡或物体表面反光等情况下,视觉系统可能失效,导致抓取失败。此外,L1级机器人通常缺乏触觉等反馈,无法感知抓取过程中的接触力,因此难以调整抓取力度或适应物体的物理特性。这可能导致抓取不稳定或损坏易碎物品。同时,L1级机器人对复杂任务的规划能力有限,通常只能执行单次抓取动作,而无法完成多步骤的序列任务。
技术演进: L1级通过引入视觉,使机器人从盲操作迈向感知操作,这是灵巧操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视觉定位的精度提升为后续更高级别的感知融合打下基础。例如,在L1阶段积累的视觉算法和目标识别经验,将用于L2阶段与触觉等其他感知的融合,从而实现对抓取过程的全面监控。因此,L1级强调的视觉定位精度是实现更高级自主操作的前提,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级别能否在复杂环境中可靠工作。

L2 视觉触觉融合操作:抓取过程的开放与稳定L2级引入了视觉-触觉融合,将触觉传感器与视觉系统相结合,使机器人在抓取过程中能够同时“看到”和“感觉到”目标物体,从而实现更开放、更稳定的抓取操作。在这一级别,机器人不仅依赖视觉来定位目标,还通过触觉来感知抓取过程中的接触力、滑动和物体姿态变化。其强调的重点在于抓取过程的开放与稳定:即在抓取开始后,机器人能够实时调整抓取策略,以应对物体滑动、姿态改变等动态情况,确保抓取的稳定可靠。
技术特征: L2级机器人通常配备多模态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力/力矩传感器、触觉阵列等。视觉系统提供全局环境信息,触觉系统提供局部接触信息,两者融合形成对任务更全面的理解。例如,当视觉检测到目标物体后,机械手开始接近;在接触物体瞬间,触觉传感器检测到接触力和滑动趋势,机器人可以立即调整抓取力度或手指位置以防止物体滑落。这种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通常通过卡尔曼滤波、神经网络等方法实现,将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为统一的控制决策。
典型应用: L2级机器人能够胜任更复杂的任务,如抓取易碎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可以视觉定位手术器械,再通过触觉反馈轻柔地抓取和移动组织;在物流领域,机器人可以抓取堆叠的箱子,当视觉检测到箱子位置偏差时,触觉系统确保抓取力度适中,避免损坏货物。这些场景要求机器人对抓取过程有持续的监控和调整能力,这正是L2级所擅长的。
局限与挑战: L2级机器人的局限性在于对环境的感知仍主要局限于视觉和触觉,缺乏对更复杂场景的理解。例如,在多物体混杂的环境中,机器人可能难以区分目标与背景,或在执行多步骤任务时缺乏全局规划能力。此外,L2级机器人通常需要针对特定任务进行训练或编程,对不同物体的泛化能力有限。这意味着面对全新物体或任务时,机器人可能需要人工示教或重新学习,才能可靠执行。
技术演进: L2级通过融合视觉与触觉,使机器人从单模态感知迈向多模态感知,这是灵巧操作技术的一大飞跃。研究表明,多模态感知能够显著提升任务成功率:例如,在跟踪可变形线性物体的任务中,同时使用视觉和触觉的智能体成功率达到92%,远高于仅使用单一传感器的77%。这一成果证明了多模态融合在提高抓取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的巨大潜力。L2级强调的抓取过程开放与稳定为后续更高级别的自主操作奠定了基础,使机器人能够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对任务的掌控。

L3 灵巧手直接操作:多模态感知与高维自由度动作的耦合L3级引入了上手直接操作,即机器人能够直接用其“手”(灵巧手)对物体进行精细操作,而不仅仅是抓取和放置。这一级别强调感知与高维自由度动作的耦合:机器人需要实时处理多通道感知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灵巧手数十个自由度的协调运动,以完成如拧瓶盖、插拔插头、折叠衣物等复杂动作。这标志着机器人从简单的拾取-放置操作迈向了真正的灵巧操作。
技术特征: L3级机器人通常配备多指灵巧手,具有接近人手的自由度数量(例如20个以上)。其控制需要解决高维空间的运动规划和实时协调难题。为了实现这一点,机器人通常采用分层控制架构:上层基于感知和任务规划进行决策,下层负责将高层指令转化为各关节的精细运动。此外,触觉反馈在L3级变得更为关键,机器人通过指尖的力/滑动传感器来感知接触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调整手指动作,以模拟人类抓握物体的方式。例如,当拧瓶盖时,机器人需要感知瓶盖的阻力和滑动趋势,实时调整手指压力和旋转速度,以避免打滑。
典型应用: L3级机器人能够执行许多需要精细操作的任务。在家庭服务中,机器人可以拧开瓶盖、折叠衣物、使用遥控器等;在工业装配中,机器人可以插入细小零件、进行线束连接等。这些任务要求机器人具备对物体的精细控制能力,而不仅仅是粗略的抓取。例如,一个L3级的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用手指捏起一枚螺丝并旋入螺孔,这需要极高的手眼协调和触觉反馈。
局限与挑战: L3级机器人的局限性在于对环境的理解和规划能力仍有限。虽然它能精细操作已知物体,但对于全新环境或复杂任务序列,机器人可能难以自主规划。例如,在杂乱的房间中找到并打开一扇门,需要环境理解、路径规划和多步骤执行,这对L3级机器人而言是巨大挑战。此外,L3级机器人通常需要针对特定任务进行训练,其泛化能力有限,面对未见过的物体或任务时可能表现不佳。
技术演进: L3级通过引入高维自由度的灵巧手,使机器人从简单抓取迈向精细操作,这是灵巧操作技术的质变。研究表明,人类手部的灵巧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神经系统,机器人要达到类似水平,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取得突破。L3级强调的感知与动作耦合为后续更高级别的自主操作奠定了基础,使机器人能够在执行任务时实时调整策略,应对动态变化。

L4 持握工具操作:跨层次的动态操作感知与学习L4级引入了持握工具操作,即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握持并使用工具来完成各种任务。这一级别强调多层次感知、结构和高维自由度动作的耦合:机器人需要同时处理环境感知、工具状态感知以及自身高维度的运动,以实现稳定且有效的工具使用。这标志着机器人从直接操作物体迈向了通过扩展自身能力来间接操作世界,是灵巧操作的高级阶段。
技术特征: L4级机器人通常具备类人上肢结构,包括灵巧手和可握持工具的末端执行器。其控制需要解决工具的稳定握持与工具与环境的交互问题。例如,当机器人握持一把锤子时,需要感知锤头与钉子的相对位置,并在敲击过程中保持锤子的稳定;当使用螺丝刀时,需要感知螺丝刀与螺丝的咬合情况,并施加适当的旋转力和压力。这要求机器人具备多层次感知:视觉用于定位目标,力觉用于感知交互,本体感觉用于感知自身姿态和工具状态。
典型应用: L4级机器人能够胜任需要使用工具的复杂任务。在建筑或维修领域,机器人可以握持电钻进行钻孔、握持扳手拧紧螺母;在家庭环境中,机器人可以握持扫帚扫地、握持抹布擦拭。这些任务要求机器人不仅会操作物体,还会操作工具。例如,一个L4级的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用锤子钉钉子,这需要精确的手眼协调和对工具反作用力的感知。
局限与挑战: L4级机器人的局限性在于对工具和任务的理解仍需预先编程或训练。虽然它能稳定使用已知工具,但对于全新工具或复杂任务序列,机器人可能难以自主规划。例如,在维修一台设备时,机器人需要识别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并按正确顺序使用,这对L4级机器人而言是巨大挑战。此外,L4级机器人通常缺乏对环境全局的理解,面对动态变化的环境时,可能需要人工干预或重新规划。
技术演进: L4级通过引入工具使用,使机器人从直接操作迈向间接操作,这是灵巧操作技术的重要拓展。人类之所以能改造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会使用工具,机器人要达到通用智能,也必须掌握这一能力。L4级强调的多层次感知与高维动作耦合为后续更高级别的自主操作奠定了基础,使机器人能够在执行任务时综合考虑环境、工具和自身状态,实现更复杂的行为。
L5 拟人双手的通用操作:技能的自我进化L5级代表机器人灵巧操作的终极形态,即拟人双手的通用操作。在这一级别,机器人拥有接近人类双手的灵巧结构,并具备技能的自我进化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不断提升操作技能,以应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这标志着机器人从特定任务执行者迈向了通用智能体,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扩展其能力边界。
技术特征: L5级机器人通常配备双臂灵巧手,每个手臂具有多指多自由度,能够模拟人类双手的协同操作。其核心在于学习与适应: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从大量数据或自身经验中学习如何操作新物体、使用新工具和执行新任务。例如,机器人可以通过观看人类演示视频,学习如何打开一种前所未见的门锁;或通过反复尝试,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装配产品。这种技能的自我进化使机器人能够不断优化其操作策略,适应环境变化。
典型应用: L5级机器人能够胜任人类所能执行的几乎所有操作任务。在家庭服务中,机器人可以烹饪菜肴、整理房间、照顾老人等;在科研探索中,机器人可以自主进行野外采样、设备维修等;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可以自主装配各种个性化产品。这些任务要求机器人具备极高的自主性和泛化能力。例如,一个L5级的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用双手协作完成一道复杂的烹饪工序,包括切菜、翻炒、调味等,这需要高度的规划和双手协调。
局限与挑战: L5级机器人的局限性在于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完全实现。其挑战包括: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自主学习、如何解决数据稀疏时的泛化问题、如何实现跨任务的技能迁移等。此外,L5级机器人对计算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极高,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持续学习也是难题。尽管如此,L5级代表了机器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旦实现,将标志通用人工智能的真正到来。
技术演进: L5级通过引入自我进化,使机器人从固定技能迈向终身学习,这是灵巧操作技术的巅峰。人类之所以能应对无限变化的任务,是因为大脑能够不断学习新技能,机器人要达到类似水平,也必须具备这一能力。L5级强调的技能自我进化为机器人真正融入人类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机器人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不断扩展其能力边界。
结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灵巧操作之路从L0到L5的六级分类清晰地勾勒了机器人灵巧操作技术从简单到复杂、从固定到自主的演进路径。每一级别都建立在前一级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感知能力、自由度或智能水平,以应对更高级别的挑战。L0级的重复精度是所有级别的基础,L1级的视觉定位打开了感知操作的大门,L2级的多模态融合提升了抓取的稳定性,L3级的高维动作耦合实现了精细操作,L4级的工具使用扩展了操作范围,而L5级的自我进化则指向了通用智能的终极目标。
这一演进路径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进步,更反映了机器人角色的转变——从预编程的机器到自主学习的智能体。随着人工智能、传感材料和控制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器人将加速逐步迈向L5级,实现与人类无异的灵巧操作能力。这将对工业、服务、医疗等众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开启一个机器人与人类协同工作、共同创造的新时代。

更新于:2025年11月27日

  • 智领江苏(资讯)

  • 加入JSAI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