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9日,由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举办的2024年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提升培训班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圆满落幕。来自省内外30余所高校的指导老师及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就人工智能学科教育体系建立及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各赛项内容展开研讨与培训,共话人工智能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房伟在致辞中表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人工智能学科竞赛正是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契机和重要平台。希望通过本次培训班,搭建学科竞赛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交流平台,加强与各院校之间的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创新实践深度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科教领域也紧跟时代步伐,逐步进入到自主探索的新时代。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黎铭分享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黎教授简要介绍了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的背景,围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能否实现培养目标等议题展开研讨。报告指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新的培养体系,而机器学习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中对数学基础要求最高的分支之一,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南京大学建立人工智能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源头创新能力、具备解决企事业单位关键技术难题能力的人才。
省人工智能学会秘书处竞赛负责人李璨就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赛事基本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享。汇报指出,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是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举办的面向全球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及以上在校学生举办的算法竞赛。大赛自201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5届,共吸引来自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所高校选手参赛,累计参赛队伍14700多支。2023年3月,大赛首次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是江苏省首个被列入国赛目录的本科院校学科竞赛,也是全国唯一由省级学会主办的入选目录的大赛。“组委会将继续拓展参赛范围和影响力,提高赛事国际化水平和专业度,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李璨表示。
据悉,本届大赛共设置了“算法挑战赛、算法精英赛、算法创新赛、算法应用赛、算法专项赛”5个赛道,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人工智能+新四科、人工智能+未来场景”、“AI生成人脸图像鉴别、钢材表面缺陷检测与分割、基于无人机的人体行为识别、超声乳腺影像的BIRADS分类及特征识别、公共巴士辅助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调度”、“无人车视觉巡航赛、地空机器人任务赛、空中机器人任务挑战赛、无人车任务挑战赛、视觉逻辑算法应用赛、穿越火线、机掷专家、紧急救援、巧夺天工、智慧社区、算法巅峰赛、睡眠障碍疾病诊断的知识图谱”等若干赛项或赛题,全面覆盖多种层面,精准锁定各领域人才。
在赛题解读环节,各赛题负责人围绕赛题背景、比赛方式、赛题规则、评价标准和机制等赛事相关信息进行了专业细致的讲解,帮助各位指导老师深入了解竞赛流程和规则,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备赛环境。活动中,参会老师轮流上台发言,就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工作方法、提升思路及学生培养路径,积极交流心得体会,互学互鉴,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启发。
本次活动为高校老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让与会老师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方向的不断拓展,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领域将继续协同创新,共同探索和构建更加开放与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省人工智能将继续做好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的筹备工作,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人工智能领域高等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