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组织完成了4项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评审专家组由两院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车载智能座舱多模态感知与沉浸式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025年5月25日,受江苏泽景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学会组织召开了“车载智能座舱多模态感知与沉浸式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清华大学教授朱文武、南京大学教授高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松灿等5位专家参与。 本成果建立了人-车-环境高效协同的感知交互模型,创新解决技术关键问题,研发了系列化产品,得到规模化应用,为我国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与自主产品。针对舱内人员行为理解滞后及准确性低等问题,构建了“多源融合-动态解析-分级反馈”技术闭环、舱外道路环境复杂度高、语义地图信息缺失及驾驶风险提示有效性差、智能座舱显示内容与驾驶任务关联性弱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经专家组质询、讨论及考察,认为该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显著,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其中舱内人员异常行为感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多源异构信息感知移动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5年5月26日,受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委托,学会组织召开了“多源异构信息感知移动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 ”科技成果鉴定会。东南大学教授曾洪、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权森、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徐丰羽等3位专家参与。 本成果提出了深度跨模态对齐与小样本元学习方法,解决了多源异构与数据稀缺场景下的信息智能感知与融合难的问题;基于图神经网络与异构信息网络技术,解决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效率低的应用问题;开发了动态环境自主决策协同控制与高可靠轻量化机器人系统,解决了室外环境地图定位不准、目标物定位识别准确度低、自主移动作业难的问题。
经专家组质询、讨论及考察,认为该成果技术先进,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显著,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室内外混合导航定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面向移动生态的智能化安全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5年5月26日,受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学会组织召开了“面向移动生态的智能化安全治理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世泽、东南大学教授张敏灵、南京大学教授仲盛等5位专家参与。 本成果针对移动生态下新型网络犯罪防控和治理难点,围绕“打防管控”的战术模式,重点攻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动静结合的个人隐私信息违规收集检测方法、面向新型网络犯罪应用的线索扩展分析方法和基于漏洞组合利用的移动终端取证方法,研制了计算机取证分析系统、星图多维数据分析系统、奇安盘古网络诈骗预警软件等产品,构筑了面向移动生态下网络犯罪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技术体系。
经专家组质询、讨论及考察,认为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基于漏洞组合利用的移动终端取证方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网络安全治理技术上具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AI驱动的新型配电系统故障精准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
2025年5月28日,受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学会组织召开了“AI驱动的新型配电系统故障精准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湖南大学教授李肯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金海等10位专家参与。
本成果以提高新型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为核心目标,围绕AI驱动的新型配电网故障精准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展开研究,针对新型配电系统故障精准诊断难题,攻克了复杂供电网络环境感知、智能故障诊断和智能应急调度等关键技术。 经专家组质询、讨论及考察,认为该成果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故障识别的精准性问题,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多模态故障知识融合与验证方法上有重大贡献,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作为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长期联络省内外各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建立了规范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流程。未来,学会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科学的原则,继续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提高和转化。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近期完成四项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由 苏智会 发布于 202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