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至29日,第五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暨第一届启智育新论坛在江苏昆山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联合主办,旨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启智,引领创新,赋能产业,合作共赢”为主题,汇聚了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行业精英参加。
本次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等关键议题,搭建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分享最佳实践,促进合作与创新。大会由专委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北京科技大学李擎教授主持,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研究员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段星光教授做大会致辞。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研究员致辞康宁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作为科技发展前沿领域,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教育革新的关键,更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任务,高校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热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致力于推动教育发展战略和决策问题研究,重点聚焦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此次大会邀请各界人士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及教育改革创新议题交流研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康宁研究员还提出三点想法:
一、逐步共识,明晰人工智能与教育关系面对快速变化的人工智能,我们要加强研判以增强共识。
当前对人工智能改变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分歧,如很多人将AI视为工具,对世界掌控及AI性质也争议不断。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明确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思考科技风险准备情况是关键,这也是专委会使命,通过提问随技术进化逐步达成共识。
二、积极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产业融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与产业融合中的应用,理解未来技术与传统的关系。
面临互联网思维与AI逻辑转化需时、传统教育向未来教育转换有障碍、地缘政治分歧制约科技福祉共享等问题,需思考如何解决,是靠时间还是制度创新。
三、提供决策,助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热度不平衡,需明确方向把握战略抉择。
专委会应聚焦问题、明确目标,为决策提供政策导向。强国目标、产业转型、社会需求、学生成长及AI生态对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不容等待,使命紧迫。
此次大会是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康宁研究员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段星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它不仅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变革与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拥抱智能时代,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普及、升级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段星光教授强调,希望通过此次大会,与会者能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他期待与会者在本次大会上收获知识、拓展视野,并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践方法、教育治理能力等变革。
大会邀请了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工业大学王万良教授以及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韩力群教授做大会主旨报告。
孙立宁院士在关于“机器人前沿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建设”的主旨报告中指出,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我国将AI、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列入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重要的新质生产力。目前机器人应用领域快速扩展,众多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转换生产方式,也迫切需要大量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来进行保障。而目前相应的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协同创新生态-布局人才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举措。
孙立宁院士的报告综合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多个维度,为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和明确的路径。
随后,浙江工业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王万良教授以“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与赋能高等教育探索”发表了主旨报告。
王万良教授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以及赋能高等教育等方面展开,重点说明人工智能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是“人工智能+”行动的基础。王万良教授强调未来需要的是大量既懂专业又懂人工智能的人才,竞争将会演变为那些能够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个体之间的较量。
王万良教授强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并在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
在《我国AI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报告中,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韩力群教授深入解读了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全面展现了我国在AI人才培养和AI普及教育方面的全景图,从高等教育到中小学教育,再到全民科技素养教育,揭示了中国在AI领域的人才培养战略和教育创新整体思路。
韩力群指出,我国的AI人才培养战略布局紧密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2030)展开,旨在实现AI发展的宏伟目标。在AI人才高地层面,我国采取积极的引育结合策略,加大政策力度吸引全球顶尖AI人才来中国效力,形成高端人才聚集。在高等教育层面,从早期少数院校率先布局AI本科专业到近年来呈井喷式增长,专科领域的“AI+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遍地开花,为我国的AI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在通识教育方面,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众多一线城市积极布局高等教育,实现了对所有专业、全体大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全覆盖。
在中小学教育层面,我国的AI科技素养教育正面临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等挑战。韩力群强调,中小学AI课程应定位为一门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提升创新意识和AI科技素养。目前,一些中小学开设的AI课程存在“相关”有余而“AI”不足的问题,需要AI教学与科研的相关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全民AI科技素养教育也是中国AI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优质科普作品,但面向不同人群定制化的优秀科普读物严重缺失,特别是大中小学教师、各级党政干部和企业家。韩力群最后总结,我国的AI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交叉、多模式并行的产学研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专业学科建设和协同培养互为补充,为AI科技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储备与支撑。
大会的主旨报告让与会者收获颇丰,下午与会代表将针对不同主题分享观点,展开研讨。主要议程包括三个平行论坛和一个研讨会,涵盖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AI通识教育与AI+教育、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委会立项研究课题研讨会等多个领域。“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论坛旨在探讨和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六位嘉宾做了专题报告分享,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蓝图,共同勾勒出一幅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发展画卷。
“AI通识教育与AI+教育”平行论坛,针对目前AI通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破解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从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基础教育不同层次全方位探索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与知识背景的学生开展AI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好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进行成功案例与实践经验的分享交流。
“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行论坛以“普及人工智能,培育科技英才”为主题,旨在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才培养的工作部署,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韩力群等知名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和社会组织成员,共同探讨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模式与问题。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专委会理事长孙富春在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以爱思斯坦、霍金等为例,诠释了想象力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青少年一定要重视大脑的发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很重要,关于如何教孩子怎么创造,怎么学的更快、更好,他强调,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体系贯通,要特别关注个性化学习,注重能力提升、价值塑造。“专委会立项研究课题研讨会”以“卓越之志 启智育新”为主题,深入探讨教育课题的研究思路和途径,启发研究者的思维,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本次课题研讨会,以“卓越之志”为魂,追求课题研究之卓越成果,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同频共振。致力于“启智育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未来挑战之才。同时,我们聚焦产教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之深度链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开放合作的理念下,研讨会集结教育、科研、产业等各界力量,共同探索教育课题研究的新方向,旨在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与会代表们不仅积极地听取报告、参与讨论,还走访参观了昆山本地的高新企业。12月29日上午,与会代表们参与了一系列参观活动,深入了解昆山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会代表们首站来到了云昆大厦,这座融合现代化与科技感的建筑是昆山科技创新的象征。在这里,代表们不仅了解了元宇宙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还亲身体验了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感受到了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
随后,代表团前往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这里汇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是昆山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科创中心展示了其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让代表们对昆山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后,代表团赴中科可控进行参观交流。此次参观活动不仅让与会代表们直观感受到了昆山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昆山的科技创新亮点频现,为与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次大会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产教融合、创新合作的舞台。通过大会的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大会的成功召开,预示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